top of page

2025/02/09 教會生活 [3] 建立好的人際關係

莊士賢 牧師

經文

提摩太前書 5章


弟兄姊妹,整個提摩太前書五章的經文中,不管對待的對象是「弟兄」或「姊妹」,是年長、壯年或是年幼的,是「寡婦」或「長老,談的都是人與人的「關係」。今天我要跳脫提前書五章,來延申「人際關係」這個主題。

 

 臨終前最後悔的 都和「關係」有關

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
一位在澳洲工作的護士布羅妮·韋爾(Bronnie Ware),在安寧病房工作了9年,她將過去照顧的許多重症病人跟她分享的人生憾事撰寫在部落格中,大受迴響。後來,這些經驗也被出版成《瀕死病人的五大悔恨》一書。

臨終前人最後悔的五件事:

 

1 沒有勇氣過想過的生活

當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結束,回首自己的人生,很容易就能看清有多少夢想還未實現。多希望我能夠有勇氣為自己而活,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。

 

2 沒有把時間留給家人

多希望我當初工作沒那麼拚命。這幾乎是我護理過的每個男性病人都會發出的感嘆。他們錯過了自己孩子的成長,錯過了與父母的相伴。當然,女性也有,都深深地後悔自己把人生耗在了工作上。

 

3 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

很多人為了與他人「和平相處」,會壓抑自己的感受,結果卻是失去了個性,離真實的自己漸行漸遠。而且他們所得的某些疾病正是來自於這種長期的壓抑和憤怒。

 

4 沒有更多與親人朋友保持聯繫

很多時候直到人們不久於人世才會想起老朋友的真正價值,但是到那時想要找到老朋友就基本不可能了。很多人都深深後悔沒有為友情付出應有的時間和精力。當他們於病榻時,許多人都在思念故友。

 

5 沒有讓自己活得開心一點

很多人直到生命的盡頭才恍然大悟快樂源於自己的選擇。生活在於選擇,這是你的生活。慎重地、智慧地、誠實地去做出選擇,選擇自己美好的人生。

 

以上,很多都是提到跟人的「關係」,難怪有一個人來找耶穌,問律法中什麼是最重要的?馬太福音22:35-40「 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,要試探耶穌,就問他說:夫子,律法上的誡命,那一條是最大的呢? 耶穌對他說:你要盡心,盡性,盡意,愛主你的神。 這是誡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倣,就是要愛人如己。這兩條誡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。」

 

十字架的提醒

 

十字架是很好的提醒,上下是跟神的關係,橫的部分跟人的關係(愛人如己)。然而要小心平衡,不要只在意跟神的關係,而忽略了跟人的關係。要記得:耶穌說:跟「愛神」的關係一樣重要的是,愛人如己(39)

使徒約翰繼續延伸,愛神、愛人這個主題

約翰一書4:20-21 「人若說:我愛神,卻恨他的弟兄,就是說謊話的,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,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。愛神的,也當愛弟兄,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。」「卻恨他的弟兄」:『恨』與本節後半的『不愛』乃同義詞,同樣的心態,積極的層面叫恨,消極的層面叫不愛。愛神愛人這兩條誡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,可見「關係」的重要性。以下我們可以從提摩太前書5章找到建立好關係的智慧。

 

對待教會的兄姊妹如同家人


不可嚴責老年人,只要勸他如同父親,勸少年人如同弟兄。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,勸少年婦女如同姐妹,總要清清潔潔的。

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
這兩節的意思簡單來說,就是對待教會的弟兄姊妹如同家人一樣。保羅勸勉提摩太,對待教會的人就像對家人一樣,但家人也會吵架,意見不同,所以要學習饒恕和和好。關於饒恕,我在找資料時看到我們的周報,宣牧師引用華神 陳志宏老師的文章,我覺得很棒,很清楚的帶我們認識饒恕、和好與信任,這和過去 現在和未在都有關係

 

「饒恕」與/過去

饒恕是不再怪罪對方,不再追究和記恨,饒恕只要一個人就能完成,當你選擇饒恕,饒恕就完成了,就像上帝饒恕人一樣。


「和好」與/現在

和好則需要雙方都有意願而行動才能發生,一個巴掌拍不響,必須一方願意道歉,一方接受道歉,雙方認錯後彼此原諒,和好才能發生。


「信任」與/未來

要能再次信任對方之前,對方必須用行動顯示他是值得你信任的,我們可以選擇饒恕,但不一定能和對方和好,因為對方可能不承認自己有錯,這是經常發生的現象,但不會因為對方不認錯,我們就不能饒恕,因為饒恕是個人的決定。

 

饒恕是選擇不再被怨恨苦讀捆綁,接下來,我們可能選擇饒恕,也與對方和好了,但不見得要信任對方,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先保持距離,知道對方的行為有明顯改善再拉近距離 。可以饒恕,同時也立下界線,不讓對方再輕易傷害自己。面對欺壓我們的人,我們要靈巧像蛇。(馬太福音10:16)

 

學習「饒恕」的功課


創世記50:15-21「 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死了,就說:或者約瑟懷恨我們,照著我們從前待他一切的惡,足足的報復我們。他們就打發人去見約瑟說:你父親未死以先,吩咐說: 你們要對約瑟這樣說:從前你哥哥們惡待你,求你饒恕他們的過犯和罪惡,如今求你饒恕你父親神之僕人的過犯,他們對約瑟說這話,約瑟就哭了。他的哥哥們又來俯伏在他面前說:我們是你的僕人。約瑟對他們說:不要害怕,我豈能代替神呢?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,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,成就今日的光景。現在你們不要害怕,我必養活你們,和你們的婦人,孩子,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。」

 

這𥚃,約瑟清楚明白一個有關饒恕屬靈的真理,在20節他清楚表明出來~「 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,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,成就今日的光景。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,成就今日的光景。

約瑟說:我豈能代替神呢?求主幫助我們,不再從人的角度,從自己的想法來看待過往,我們要從神的角度(高度)神的眼光來看待。

耶和華說:我的意念,非同你們的意念,我的道路,非同你們的道路。天怎樣高過地,照樣我的道路,高過你們的道路,我的意念,高過你們的意念。(以賽亞書55:8-9) 

 

萬事互相效力


加拿大自由車競賽冠軍出爐了, 成績打破歷年紀錄,調閱沿途監視器發現,他以超越自己拼命三郎的精神勇奪獎牌令人敬佩 ! 後來發現,後面有一隻熊在追他,也許應該感謝那隻熊,獎金獎牌該與牠分享。人生路上,是否也有緊追你的熊呢?或許你不要討厭他

該心存感恩,他使你忍耐奔跑!

 

然而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。」(羅馬書:8:28)萬事:包括大事小事,好事壞事,幸運的事不幸,悲慘的事。

弟兄姊妹,想想現在的生活,所面對的處境困難,你是從人的角度看?還是從神的角度看?當你從神的角度看,是否比較容易饒恕那些傷害、惡待你的人嗎?

 

再來,當我們饒恕,那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真的饒恕了嗎?我們來看約瑟的榜樣。「21. 現在你們不要害怕,我必養活你們,和你們的婦人,孩子,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。」

除了饒恕,你可以為曾經傷害你的人做些什麼嗎? 

 

喬伊斯邁爾牧師~在年幼時,曾被親生父親多次性侵,在她八、九歲的時候,一次親友把我帶到教會中,那次聚會牧師沒有作呼召,我卻流著淚自己走到台前悔改信主,決志一刻,我清楚知道耶穌的寶血洗淨了我一切罪,我已經重生了。之後長大一點,神要喬伊斯邁爾牧師饒恕她的父親,她也順服了!正當喬伊斯邁爾牧師她以為自己已經完全饒恕她的父親時,神一次對她說:「你的父母已老了,現在你要把他們接到你居住的城市,並且照顧他們直到終老!他母親明知丈夫如此對待女兒, 多年來卻視而不見,從來沒有伸出援手。喬伊斯邁爾決定順服,她和丈夫在所住區域為父母買了房子, 添置所有家居、日用品,將父母接來。喬伊斯邁爾又一直照顧他們的起居、醫療,接送⋯⋯並且帶了她父親信主,為他施洗!

弟兄姊妹,我們看到喬伊斯邁爾牧師的榜樣,她不僅饒恕了,也用實際行動幫助、祝福他的父母的生命,而她自己也得到了極大的祝福,正如同約瑟一樣。

學習「和好」的功課


23. 所以,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,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,24. 就把禮物留在壇前,先去同弟兄和好,然後來獻禮物。25. 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,就趕緊與他和息,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,審判官交付(牙)衙役,你就下在監裡了。注意,在這裏並沒有說誰對誰錯,因此,即使是因為誤會而無緣無故的懷怨,也應當盡力去解決。 我們必須先與人沒有隔閡(先去同弟兄和好),然後才能與神有美好的關係(向神獻禮物)「救恩」的門不是永久開的,「和好」的門也不是永久開的;我們必須趁還有機會,還活著的時候,解消所有的冤仇。你可以:


1 透過「行動」表達自己的善意&歉意

2 透過「禮物」表達自己的善意&歉意

3 透過(有影響力的)第三者溝通

 

和好是需要雙方面有意願,饒恕則是你單方面就可以做決定,透過饒恕與和好,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。

 

小組討論:請分享本篇信息對你有何提醒?

教會名稱  統編-02.png

02-24578155

頁尾-02.png
  • YouTube
  • Instagram

©2019 by 碇內浸信會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