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穌顛覆了「福氣」的定義
親愛的弟兄姊妹:你是否感到困惑?「哀慟」明明就是一個負面情緒,為什麼會有福?這正是登山寶訓的奧祕。耶穌顛覆了人們對福氣的定義。祂不是從外在的環境判斷福氣,不是你追求了多少的快樂、得著多少的名聲,賺了多少錢,還是國家有多繁華、多興盛來定義福氣。而是從人內心與神的連結,來定義真正的「福」。
當人的心痛苦時,與神的心產生連結時,我們就能從神那裡領受哀痛之福,在這世界上經歷短暫的哀慟中,我們能得著上帝永恆的安慰。就如同啟示錄 21:3-5 「看哪,神的帳幕在人間!他要與人同住,他們要做他的子民,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,做他們的神。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,不再有死亡,也不再有悲哀、哭號、疼痛,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。」主將一切都更新了!
當神的國降臨時,我們能夠經歷永恆國度的福份,哀慟之福是讓人經過流淚谷,經歷神的同在、經歷他的醫治、經歷他的安慰之後,而到達豐盛之地。
『哀慟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得安慰!』
原文是 『有福了!哀慟的人,因為他們將得安慰!』當你相信耶穌的那一刻,天國的祝福就開始啟動了!也就是上周宣牧師所說,福氣會追著你跑!只要你成為有福的人。讓我們透過聖經中的幾位人物,一起來認識什麼是耶穌所說的『哀慟』?又如何經歷祂所應許的安慰?
哀慟三層次
「哀慟」,意思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悲痛,是一種類似失去摯愛親人時的極度哀傷。主要有三個層次:
1. 因罪而哀慟
這是哀慟最核心的意義。登山寶訓是耶穌在呼召門徒活出天國的生命,而這樣的生命,是從「悔改」開始的。當一個人真的認識神的聖潔時,就會看見自己生命中的敗壞,會為自己的罪感到憂愁和懊悔。
罪,使我們有內疚感、羞愧感,也會使我們不敢來到神面前。就 好像是做錯事的小孩,他會不敢面對他的父母一樣。但耶穌來,他不是要來定我們的罪,而是要把我們從罪中救贖出來。如果你會為自己所犯的罪感到痛悔,那麼,你必得安慰!「安慰」原文的意思很豐富,有陪伴、支持、幫助和鼓勵之意。這是一種主動式的接納與陪伴!
我們的天父賜下獨生子耶穌道成肉身,來到我們當中,為我們的罪釘在十字架上,解決了罪的問題。以弗所書1:7「我們藉這愛子的血,得蒙救贖,過犯得以赦免,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。」當我們因著罪而哀慟時,我們的罪就能被解決,生命能得到安慰。
彼得因著害怕而三次不認罪,為此深深痛悔當他想起耶穌所說的話:「雞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他就出去痛哭。」(太26:74)」當彼得想起自己的罪,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失望與控告時,復活的耶穌卻沒有罵他,而是親自到加利利海邊在海邊等彼得上岸,安慰他哀慟的心。
大衛犯了姦淫和殺人罪之後,他的心感到破碎與後悔,因為他最怕的是失去神的同在。他在詩中寫道:『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,神啊,憂傷痛悔的心,你必不輕看。』(詩篇51:17) 弟兄姊妹們,你會因著罪感到懊悔,對神對人感到內疚嗎?我想告訴你,你是有福的,因為你將得著神的醫治與安慰 。
「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,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,與我們一樣,只是他沒有犯罪。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,為要得憐恤,蒙恩惠,做隨時的幫助。」(希伯來書4:15-16)只是,要好好想想:你最近一次悔改是何時呢?是否很久沒有再為你所犯的過錯難過了呢?要記住,為罪哀慟是有福的;此外,你如果一直被罪惡感控告,要記得,接受神的安慰,這是祂應許給哀慟之人的福。
2. 因經歷重大事件而哀慟
耶穌很關心我們在現實生活中,遇到重大事件的哀慟。當親人離世、關係破裂、失業、疾病、失望等種種人生苦難時,耶穌不是叫你「不要哭」,祂是說:「盡情地哭吧!在你傷心時來投靠我,你必得安慰。」當馬大的弟弟拉撒路死掉後,耶穌也在拉撒路墳墓前流淚(約11:35)。祂絕對能夠體會人心的哀慟,也親自進入我們的痛苦中。
在人際關係中非常破碎的撒該,為了看見耶穌爬到桑樹上,而耶穌看見了他,把他叫了過來,說「撒該,我今天要到你家」。而在接待耶穌的過程中,撒該感到被完全的接納,這給了他勇氣,使他心裡能夠剛強起來,重新做人,彌補那些曾經被他傷害的人。
在畢士大池有個攤子,耶穌知道他已經為疾病所苦有38年之久。他親近走向這位病人,醫治了他的疾病。弟兄姊妹,你正為失去家人、在關係中破碎、在疾病等失望的哀慟嗎?你有福了!因為天國的福份,已經臨到我們每一個人。當你感到傷痛時,上帝早已預備好安慰,和幫助等著你去領受。因為「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,拯救靈性痛悔的人。」(詩篇34:18)
宗教改革者馬丁·路德強調了基督信仰中一個核心的觀念,被稱為:「奇妙的交換」這是用來形容基督與信徒之間的恩典交換,他認為:基督把祂的「義」給我們,我們把我們的「罪」給耶穌。這是一種屬靈上完全不對等的交換,卻出於上帝的愛與憐憫,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成就。
簡單來說,就是基 督用他自己的生命替換我們的生命。救恩,不只是處理了罪的問題,也帶來神的恩典的交換。以賽亞書 61:3 經文中,也有奇妙的交換:「賜華冠於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,喜樂油代替悲哀,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,使他們稱為公義樹,是耶和華所栽的,叫他得榮耀。」
灰塵 /哀悼、羞辱 | 華冠(尊榮) |
悲哀 | 喜樂油 |
憂傷之靈 | 讚美的衣 |
破碎、被擄受壓 | 公義樹/神親自栽種 |
我們給耶穌罪、咒詛、死亡、羞辱;耶穌給我們義、祝福、生命、榮耀。這就是福音的榮耀本質,「奇妙的交換」,是神主動完成的「代替」,這使我們經歷主的愛,因著基督與我們的生命進行了不對等的交換,使我們能得著安慰。所有失去的一切,神都親自用自己來取代。所以,任何重大事件引起的哀慟,都大不過神的救恩,我們可以在神的安慰中得到平靜、得享安息。
3.為世界的罪而哀慟
當我們越來越貼近神的心,就會對這世界的黑暗、戰爭、貧窮、不義、失喪的人感到痛心。我們不是冷漠地旁觀,而是帶著憐憫和禱告的心,為這地呼求。這樣的哀慟,是與神同哀,是為神國的降臨而感迫切。如先知耶利米所說:「但願我的頭為水,我的眼為淚的泉源,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。」(耶利米書 9:1)
耶利米,被稱為「流淚的先知」,是最能體現「為世界的罪而哀慟」的代表人物。他之所以流淚,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整個國家的敗壞、百姓的悖逆以及即將臨到的審判。他所哀慟的,是神的榮耀被踐踏,是神的子民遠離真道。
神揀選他,差遣他向那硬著頸項的百姓發出警告。這條路是孤單的,是充滿敵意與羞辱的。他遭人厭棄,被關入監牢,甚至差點被殺。他傳的信息與當時的主流政治、宗教完全相反—但他仍然傳講,因為他體貼神的心。耶利米之所以不顧一切地傳道,是因為他與神一同哀慟,他體會神被百姓傷透了的心。
雖然耶利米親眼見到耶路撒冷的毀滅、百姓的被擄,但他也見證了神的安慰,在被擄的光景中,百姓終於悔改,開始尋求神。正如他在《耶利米哀歌》中所寫的:「我們不至消滅,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;祂的憐憫不至斷絕」(哀3:22)。耶利米的安慰,不是外在環境的改變,而是當耶利米與神連結之後,百姓悔改與神恢復關係的那一刻。他的眼淚,成了屬靈的種子,結出悔改的果實。
昨天6/14日,基隆區的牧者傳道聚在一起為基隆的市長、執政團隊,和整個基隆市的未來禱告。因為我們都希望整個基隆地區都能成為神所喜悅的城市,能得著神的祝福。所以,神呼召我們成為代禱者,透過我們的禱告,讓基督的光,能夠在基隆區點燃,讓百姓得著神的愛。
各位弟兄姊妹,當你看見新聞事件,國家的局勢,你是覺得跟自己無關,還是會感受到心痛呢?心痛的有福了,因為神的憐憫在你的身上,祂要興起你成為代禱者,為你所看見的族群、為你所看見的大致國家小至你身邊的人來守望。
願我們都成為哀慟之人,不要沒有感覺,不要默不關心,要能為自己的罪哀傷痛悔,而得到救恩的交換、為重大事件傷痛而得到安慰恢復、也會為世界或城市中的罪行難過,而看到神憐憫。

小組討論
請分享並討論,哀慟的人,為何是有福的呢?如何能保持一顆柔軟會哀慟的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