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碇內浸信會

多得人

講員:溫永生牧師

經文:林前9:19-23

今天是清明節追思主日,想到我五代前的袓先就信了耶穌,就充滿感恩!我生長在屏東很鄉下的一個客家庄,後來有機會到台北讀大學,我才知道有三、四百萬的客家人,而信耶穌的竟然只有0.3%,那時上帝感動我大學就清楚上帝的呼召,畢業後全職服事,當兵兩年、工作一年就考神學院了,神學第二年上帝又很奇秒的帶領我,到一個我到桃園平鎮,一面實習一面開拓教會。

那年代流行一種說法:有三種人很難信耶穌,一是鄉下人,二是老人家,三是客家人,但在我畢業前,神感動一對老夫婦信耶穌,這對老夫婦又是客家人,我就幫他們拆偶像,這讓我信心大增,後來結婚後繼續留在那開拓、牧養教會。神也帶領我到全球唯一個客家神學院服事,經歷許多神蹟,建校過程就是155年來難得一見的神蹟。我們在龍潭買了塊地建校,一億五千萬,神帶領我們都是弱小的客家教會,竟然在不向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完成了建校,真的是神蹟,沒有神蹟絕不可能,我們將榮耀歸給上帝。

客家神學院能這樣的建校完成,一方面感謝海內外的教會代禱支持,一方面我也知道是上帝顧念客家,上帝要拯救客家的一個記號。因為重要的不是建築物,而是未來神學院為神的國培育合用的工人,盼望萬族為客家、客神為萬族!請代禱。

聖經非常重視孝道

華人的文化非常重視慎終追遠,我們基督徒如何在這樣的孝道文化裏,有一個很好的表達,讓家人、親友不再誤會我們背袓忘宗。我們的信仰明明是非常重視孝道,只是表達的方式需要強化,的確,祭祖問題是我們傳福音時遇到的最普遍的障礙。

很多人知道基督信仰非常好,可是很多人都卡在這裏,一輩子都不敢受洗,特別是客家的男士,我認識很多客家的男士,他們容許太太、孩子去教會,也容許他們受洗,但他本人堅持沒辦法受洗,因他要拜袓先。為這緣故我們要多走一里路,清明節舉辦追思三禮的聚會,便是一種努力。我們舉辦敬袓追思,一方面追思親人,一方面渴望還在世的家人親友,因著我們的追思,看重孝道,他們能夠和我們一同得到福音的好處。

哥林多前書第九章19-23節


我雖是自由的,無人轄管;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,為要多得人。向猶太人,我就作猶太人,為要得猶太人;向律法以下的人,我雖不在律法以下,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,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。向沒有律法的人,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,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;其實我在上帝面前,不是沒有律法;在基督面前,正在律法之下。向軟弱的人,我就作軟弱的人,為要得軟弱的人。向甚麼樣的人,我就作甚麼樣的人。無論如何,總要救些人。


凡我所行的,都是為福音的緣故,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 的好處。

如何多「得人」?

怎麼能為主多得人,得人就是我們向一個人傳福音,他信了耶穌,我們就得了一個人;向十個人傳福音,也因著我們信了耶穌,就是為主得了十個人。每間教會都渴望為主多得人,得到福音好處的弟兄姊妹,也希望家人親友都和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,因這福音真的是太寶貴了,這救恩真是無價之寶!

1. 放下自由,有僕人的心


我雖是自由的,無人轄管;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,為要多得人。


保羅傳福音非常有果效,他是第一世紀最成功的宣教士。在當時的羅馬帝國土耳其、希臘半島建立了很多教會。從這段經文可以找到宣教的祕訣。保羅為什麼能多得人?因為他放下自己的自由!

僕人,保羅的用語是奴役的意思,在羅馬帝國時代50%的人是奴隸比較苦,保羅用奴隸的字眼講到他怎麼傳福音,奴隸是最低層的身份,沒有自己的所有權,不像現在的外傭、外勞還有勞基法的保障,奴隸什麼都沒有,是屬於主人的,奴隸不能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,只能說只要他喜歡要我做什麼都可以,那個他就是主人。

保羅說作僕人的心,是一個很低姿態,謙卑的態度來傳福音。在戰術的層面可以這麼應用,以無條件的愛作社區服務,在不違背聖經真理的前提下,我們要充分地認同當地人,適當地尊重當地文化。因作僕人的心就是低姿態的方式,在華人教會的歷史裏有兩個見證,戴德生十九世紀從英國到中國宣教,發現沿海地區已有宣教士,就到中國內地宣教,內地比沿海地區落後,條件更差,戴德生為了內地福音的需要願意付代價,他回英國再呼召一批人,1866年有18位宣教士跟他來中國成立了內地會。

2. 內心充滿熱情


猶太人,我就作猶太人,為要得猶太人…。向甚麼樣的人,我就作甚麼樣的人。無論如何,總要救些人。


從經文的口氣可以感受到,保羅他充滿了傳福音的熱,這非常重要,是多得人的條件。「無論是希臘人、化外人、聰明人、愚拙人,我都欠他們的債。」(羅1:15)保羅用欠債的心情在傳福音,欠債是要還的,還福音的債,迫切和責任感來傳福音。假如教會要多得人,必需充滿傳福音的熱忱;假如我個人要多得人,也必需充滿傳福音的熱情,這是多得人的條件。

3. 有人願意付代價


如果我們希望教會有很好的兒童主日學,教導栽培我的孩子,就一定要有一群弟兄姊妹願意付代價,要成為主日學的老師,週間要備課,當我們舒服的在這兒敬拜時,這群老師在陪伴教導我們的小孩,他們用心花時間代價服事時,教會才會有好的兒童主日學。

同樣我們要帶領同事信耶穌,要在職場上有付代價的行動,包含在職場上有好見證,愛心關懷的行動;如果希望父母能得救,你要成為孝敬父母的兒女。希望你的兒女信耶穌,就要成為一個稱職的父母親。

我們希望別人蒙恩時必需付代價,這是不可忽略的屬靈原則。


對傳福音有沒有負擔是靈命的指標。若有人說我常常被聖靈充滿,但卻不想福音,那我會打個大問號,你真的有常常被聖靈充滿嗎?如你被聖靈充滿就會對失喪的靈魂有負擔,會知道救恩是何等寶貴,福音是多麼的好,會渴望跟至親好友分享福音的好處。我們要有充滿傳福音的熱,要照以弗所書五章18節乃要被聖靈充滿,求聖靈充滿我們,就會有傳福音的熱,我們對失喪的靈魂愈來愈有負擔。

摒棄模式→取代模式

這個不要做,那個也不能碰,這叫摒棄模式,這樣沒有解決問題,我推薦「取代模式」,因此設計了追思三禮,是敬拜三一真神的儀式,我們向三位一體的神來禱告。


(1) 倒水禮:飲水思源,向聖父上帝禱告;

(2) 獻花禮:祖德流芳向聖子上帝禱告;

(3) 點燭禮:光宗耀祖向聖靈上帝禱告。

在敬拜上帝當中帶出追思袓先的意義。另外設計了致敬禮:是向亡者或祖先表達的儀式,延用活人禮節:鞠躬與獻花。在台灣很流行獻花、鞠躬,就用這樣來表達。基督徒如何掃墓,整理好墓園後就鞠躬、獻花,再加上一些內容,唱詩、讀經。跟家族未信主的人一起掃墓時都不方便做,至少鞠躬、獻花是可以做的。

戴德生、馬偕認同華人、台灣,尊重當地的文化,這樣他們的宣教有很好的成果,華人的祭袓對他們來說不是拜偶像,這是一個孝道,要他們信耶穌,就是把袓先趕出家門,他們做不到,這種誤會是不必要的,怎麼能夠有些好的作法,不要讓太多的家人親友誤會基督徒背袓忘宗,所以我們應該在祭袓的問題上突破,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之後,華人的教會真是能迎向復興。

 

以家譜 取代 祖宗牌位

在除夕那天一般人會拜袓先,基督徒在家裏也有敬袓追思的時間,這也是一種取代的作法。清明節,教會舉行敬袓孝親大會,可以用不同的名稱,為什麼叫大會?就是要邀請家人親友願意來參加。如果要他們來參加追思禮拜,他說又不是基督徒,為什麼要去做禮拜。如果我們這天舉辦敬袓孝親大會,請他們來參加,或許他們會願意來。

我也鼓勵基督徒做袓先的「紀念表」來取代袓先牌,因不用袓先牌會被誤會不孝,如果袓先的資料不多,可以做四代傳承表,這是一個家譜。聖經都有家譜,基督徒有家譜是合乎聖經的。客家人的家譜記的非常詳細,常記到八、九代,所以困難比較大。一般家庭四代傳承是很適合裱框起來放在客廳,當有未信主的家人來做客時,很容易看到基督徒所做的努力,看到袓先紀念表再也不敢說基督徒背袓忘宗,反而說基督徒還蠻重視祖先的。

我們教會有一位為了袓先牌不能受洗75歲的江爸爸,他信耶穌了。他的禱告神也親自垂聽,上帝非常愛他,他有一顆單純的信心。我們求主幫助我們,透過敬袓追思有更多的長者,不再被拜袓先的事攔阻,擋在救恩的門外,讓我們願意為主放下自由、成為僕人、充滿熱忱、願意付代價,好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,為主多得人。

小組討論

請分享你對「追思三禮」的感受?

你家有家譜嗎?製作家譜有何益處?

多得人的幾個屬靈原則,哪一項是你比較需要加強的呢?

彼此代禱。

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